中國糧食業的發展
發布于:2011/7/21 來源:上海凌翰物流 點擊次數:上海到武漢物流 中國糧食物流水平低,基礎設施差,自動化程度低,交易方式落后,運輸方式現代化和銜接配套不足。
物流成本高,我國糧食流通企業以高過國外同行10%以上的流通成本;包裝損耗嚴重,一些中、小型民營企業以塑料編織袋占據糧食包裝市場,卸船、裝車、疊堆等作業造成很大的困難;物流網絡不完善,糧食流通基礎設施其倉庫、廠、站、點布局比較分散、規模較小,糧源和生產能力配置不合理。
◎角色分工
糧食運輸需具備鐵路、公路的核心資源優勢,進入機會不大;糧食倉儲投資大,糧食倉儲企業一般同時從事糧食貿易、糧油加工,否則難以形成整體優勢;糧食內河中轉需要依附內河資源和陸上運輸網絡;沿海糧食碼頭可從事進出口和中轉業務,需要專業糧庫和碼頭設備的投入。
糧食運輸,如哈鐵瑞威,糧食聯營協作,與常州希望糧食購銷公司、黑龍江建三江中谷集團聯營,共同出資成立“黑龍江中谷-常州希望灣城糧油批發中心”,哈鐵瑞威解決了物流運轉能力,也增加了自身運輸收入;6條糧食物流通道:東北地區糧食流出通道、黃淮海地區小麥流出通道、長江中下游稻谷流出通道;華東沿海地區流入通道、華南沿海地區流入通道、京津地區流入通道,每年跨省糧運輸達6000萬~7000萬噸;由于糧食收購地分散,運力緊張,收購高峰季節糧食運不出去的現象極為普遍。
糧食倉儲,如三河匯福糧油集團,自建倉儲物流體系,投資建設京東物流中心,建成以后倉儲能力達100萬噸,年可實現糧食中轉能力1000萬噸;國有倉儲業占據80%左右份額,經營艱難,2007年加快整合步伐;外企和民營企業將進一步涉足該領域。
內河碼頭中轉服務,如嘉興港合資建設,由嘉興市農業發展投資公司、杭州市交通集團和浙江華瑞集團三方成立嘉興港糧食中轉碼頭;需建立在內河水網并依附暢通的公路、鐵路網為碼頭開展海河聯運、海陸聯運提供便利;需要配套起重機、皮帶機等碼頭設備以及配套糧食儲備筒倉。
沿海碼頭中轉服務,如大連港綜合化經營,是東北、內蒙古糧食進出口主要集散地。從事糧食碼頭轉運業務,同時兼顧水泥、煤炭、鋼材、雜貨等;需要專業散糧裝卸深水泊位,碼頭設備、糧倉等;港內與集裝箱公司、物流公司等聯手發展外貿進口散糧接卸中轉、自動化灌包和倉儲運輸業務成為趨勢。
◎壁壘與風險
糧食運輸為國有鐵路、大型公路運輸企業壟斷,壁壘高;需要與國有糧食局有良好的合作關系。糧食倉儲為國有糧食局占主要份額,糧庫盈利艱難,非國有企業僅作為進行糧油加工、貿易的一個必要環節,政策、投資門檻高,進入壁壘、風險大。內河碼頭中轉服務,對陸地運輸配套要求高,需要鐵路、公路、水路運輸的資源整合,運作難度大。沿海碼頭中轉服務,首先需要有基礎的碼頭資源,進入壁壘高,圍繞碼頭服務進行的資源整合,對于碼頭物流企業相對容易。
內陸運輸和倉儲服務由于國有糧食局、鐵路運輸的壟斷地位,壁壘高,其他企業沒有運作優勢;內河碼頭實際上是內陸運輸的延伸,整合難度大;對于有著沿海的碼頭資源優勢的公司,可以通過設施完善,可將服務延伸為包括糧食物流的綜合性服務碼頭。 上海至武漢貨運
◎發展趨勢
信息化:大型糧食經營企業將進行信息化改造,添置必要的軟硬件設備,逐步形成信息主導型的糧食運輸、調撥、加工、批發配送物流體系。
標準化:將實施糧食物流標準化建設。加快實現糧食物流倉儲設施、運輸工具、裝卸機械、信息交換、品質檢測、商品編碼、市場交易的標準化。
中國的糧食流通形成“中糧西送”與“南進北出”的格局,即中部糧食主產區的小麥、稻米等流向西部地區,南部沿誨地區進口部分飼用糧、北方地區出口部分食用、飼用糧與中西部地區出口優質雜糧。以大型糧庫作為小型零散的公路和水運糧食集散地;通過鐵路、水運和海運將糧食運往目的地進行銷售或儲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