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現代物流管理的起源
發布于:2011/7/19 來源:上海凌翰物流 點擊次數:中國的改革開放始于70年代末80年代初期,在當時,幾乎所有的產品都處于一種供不應求的狀況,而所有制造企業都把經營的重心放在了生產領域,不斷地擴大產能,不斷地提高勞動效率就能夠銷售更多的產品,每一樣產品的推出都能夠馬上擁有巨大的市場空間,在當時,民用商品正處于產品生命周期的導入階段和成長階段,在高額毛利的基礎上,銷售量的上升意味著利潤大幅度增加,我們假設一下,如果在當時有人提出物流整合的觀點,其觀點被接受的程度一定非常的低,這主要是基于整個市場利潤和銷售額的高增長,總額相對較低的物流成本與之就相比顯得微不足道了,上海物流 如果在當時,80年代中后期到90年代初期,個別大眾化的商品已經開始步入成熟期,在當時,自行車、縫紉機等家庭耐用消費品生產企業已經開始走向低谷,但是,隨著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家電產品則受到消費群體的追捧,同時,中外合資品牌的崛起填補了國內多個民用領域的空白,整個消費市場依然呈現出向上的趨勢,那個時候的企業經營者主要的精力均放在產品銷售、市場開拓方面,在政策允許的范圍內,部分城市開始出現了貨運車場,而大部分新興制造業的產成品物流開始采取從以往的自行經營轉向粗放型的外包;在90年代中后期,隨著市場競爭的日趨激烈,上海物流網 價格戰成為了幾乎所有制造企業主流的競爭策略,為此,降低成本逐漸受到了重視,但是,企業經營者對成本控制的關注點集中在生產和采購領域,畢竟這兩個部分構成了產品制造成本的大頭,并且,企業對市場的掌控力度不斷加強,銷售渠道呈現出向終端覆蓋的趨勢,與此同時,學術界和企業界掀起了“集中資源鑄造企業核心競爭力”的討論,企業界逐步形成非主營業務外包的經營思路,物流業務外包成為一種潮流,但依然屬于一種粗放型的經營;90年代末期至今,互聯網的發展對整個社會的經營觀念造成了強大的沖擊,物流作為電子商務實現的載體受到極大的重視,現代物流理論得到普及,越來越多的企業意識到物流整合所創造的競爭力和價值,具備領先物流理念和卓越運作能力的第三方物流企業受到了制造企業的青睞……
從上述中國現代物流發展的歷程分析,現代物流在制造企業中興起的原因主要是來自于企業獲取競爭優勢的壓力,根據國外的實踐結果表明,通過物流的整合,可以使物流總成本降低23%,供貨時間縮短75%,產品的可獲得性提升9%,庫存水平下降23%......種種的因素標明,中國“物流熱”的興起并不是偶然性的結果,是當整體經濟邁向買方市場、產品生命周期處于成熟期、衰退期的階段時,提升客戶服務水平、降低運營成本就成為了企業生存和發展的基礎,在此,物流也就成為了外界所說的“第三方利潤源”了。 上海到成都大件運輸
當然,如果從中國物流發展的歷程來看,不得不提到在上世紀八十年代中期的時候,隨著著名戰略家Michael Poter的價值鏈理論進入中國時,首次提到的“原材料-進貨物流”和“產成品-物流”,這使學術界和理論界開始關注物流在中國經濟中所取得的作用,但是,由于上文所述的原因以及“大而全”、“小而全”的經營思維影響,在當時,物流只是作為一種輔助性的業務,并沒有為眾多企業所重視。 上海到成都托運公司
值得注意的是,當企業經營者把視角放到物流管理的時候,卻由于缺乏對現代物流管理足夠的認識而顯得事倍功半,在他們理解中的物流依然停留在傳統物流的范疇,僅僅以為物流就是運輸和倉儲兩個環節。在與一些物流管理人員進行交流的過程中發現,大部分采取的都是壓縮物流成本的策略,每年給物流部門下達物流成本的壓縮指標,讓物流部門與供應商進行交涉,尋求最低價位的服務提供商。然而,隨著該種策略的實施,有關的服務水平也呈現出降低的趨勢,市場缺貨率上升、甚至工廠停工待料的情況也屢見不鮮,為了減少上述現象的出現,加大存貨成為了相應的應對策略,但因此換來的卻是巨額的存貨資金投入,使企業的現金流面臨危機。